“從2018年開始,我們會進一步加快對核心城市戰略布局。”泰康保險集團副總裁、泰康健投首席執行官劉挺軍日前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稱,在經歷了十年摸索后,泰康布局養老社區今年起加速,僅1月份就快速落地四城。
在分析險企布局養老社區不同模式時,劉挺軍稱,資產輕重并非核心問題,關鍵要看險企選擇哪種養老服務模式,泰康的模式并非簡單的“重資產”。
“資產輕重”非養老社區本質問題
泰康的醫養社區已經形成連鎖模式,目前總建筑面積超180萬平方米、可提供逾1.5萬戶養老單元。這也被認為是一個“重資產”模式,泰康已經投入200多億元。
同時,包括國壽、太平、新華等大型險企以及合眾等中小險企,也在不同程度布局養老社區,并出現重資產、輕資產、輕重結合的多種模式。其中“輕資產”方式,有的與居民社區結合,重在老年生活服務,提供上門護理服務;有的將舊建筑改造為養老機構;有的與第三方養老機構聯手提供服務。
哪種模式更優,業界尚無定論。不過重資產模式的劣勢明顯,投入成本高、回報周期長。
對此,劉挺軍表示,是輕資產還是重資產,并不是養老社區的本質問題,布局養老社區關鍵是看想滿足誰的需求、想選擇哪種養老服務模式。
“社區成熟后是非常穩定的資產”
同時,劉挺軍不認可將泰康的模式簡單定義為“重資產”,因為這只代表資本投入高,不能反映泰康的大規模、醫養結合、持續護理、全功能、候鳥連鎖等特征。
“從功能上說,泰康之所以堅持做大規模醫養結合社區,目的是為老人提供活力生活、協助生活、持續護理,一直到最后臨終的關懷。” 劉挺軍表示,如果養老社區只能服務健康老人,老人需要護理了還要再搬到其它地方,這對老人來說不夠負責,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養老社區。
劉挺軍認為,今年“兩會”確定的機構改革,以及十九大報告確定的健康中國戰略,方向是把過去“以治療為中心”的衛生體系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這意味著“去醫院中心化”,醫院前端的健康管理以及后端的護理康復,都將逐漸壯大,泰康醫養社區正符合這樣的趨勢。
“一旦培育成熟以后,社區是非常穩定的資產,不受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他認為,布局養老社區更重要的是憑借獨特的服務能力,使保險公司在從拼價格到拼服務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
選址看三大要素
泰康從2007年開始探索養老社區,到2017年底的十年間,一共落地8個城市。今年1月,泰康宣布養老社區落戶南昌、廈門、沈陽、長沙,累計布局的城市增至12個。
對于養老社區快速落地,劉挺軍認為,既是市場、客戶和地方政府等逐漸認可泰康模式,也是泰康十年來保持戰略堅定的結果。
劉挺軍介紹,泰康的選址形成了一套標準,主要看三方面:一是當地的經濟條件,因此目前主要是選擇核心城市、省會城市;二是當地老年人口規模,老年人是服務對象,這決定了市場空間有多大;三是醫療配套情況,因為醫養社區的建設和持續經營,還需要跟社會配套設施相結合。
在上述12個養老社區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的已開業,入住1600多位老人。劉挺軍介紹,其中,約90%是當地老人,其余10%的老人——多數原本在外地或國外,子女在當地,將其接到了同一城的泰康社區。
同時,“候鳥”式旅居養老方式也已開始,多為短期居住,具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自己所在社區的房間交回,暫時不占用房間,交納一定費用后去其它的社區。另一種是,交納相關費用后,把多個社區的房間都保留,從而實現在不同季節去不同城市生活。
來源:證券時報
記者:劉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