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資管新規靴子落地,百萬億元大資管行業在2018年終于迎來統一監管。新浪財經重磅推出《波特菲勒30人》系列專訪,探討資管業轉型之路。"波特菲勒"音譯于諾貝爾經濟學家馬克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它從數學上證明了分散投資能降低風險,是資管行業的重要理論基礎。
泰康資產CEO段國圣認為,在大資管新規出臺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雖然保險資管出身保險系,但只要有很強的投資能力,在管好母公司資產基礎上,完全可以開拓第三方委托業務。
文 | 新浪財經 徐巧
泰康資產成立12年,CEO段國圣手把手帶領團隊把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從不足500億做到1.2萬億,這并非易事。
“2006年,“國十條”出臺,險資投資范圍不斷擴大,保險業迎政策松綁紅利。也是在這一年,泰康資產正式成立。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整個保險行業蓬勃發展。大樹底下好乘涼,一批保險系資管也隨之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大資管行業這些年發展得特別快,根據不同的口徑,行業規模最少70萬億,最多則有100萬億。此次國家推出大資管新規,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范系統性風險。”段國圣在接受新浪財經專訪時分析指出,資管行業市場主體較多,包括銀行資管、信托、基金、保險等機構,在迅猛擴容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亂象,如剛性兌付、高杠桿、產品嵌套、多層通道等。“但是,保險資管在這些問題上并不算非常突出。
守住母公司根據地:先管好保險業資產 再擴大第三方業務
據央行口徑數據,截至2017年末,保險資管計劃余額2.5萬億元。相比較于銀行理財、信托、券商、公私募,保險資管仍有不少差距。這也是市場普遍認為,為何保險資管受新規影響較小的原因。
“這個數據其實是指注冊備案的項目類保險資管產品規模。”段國圣解釋道,目前,保險資管大概有十幾萬億的規模,約70%來自于保險行業的委托,大部分來自母公司或者兄弟保險公司。
從廣義層面來看,保險資管目前主要業務仍是打理來自母保險公司的委托資金。
“保險資管通常是由保險集團公司、壽險或者財險公司發起的,它的背景與出身,決定了它具有保險的特征——要求穩定的回報。”段國圣指出,保險資金更加注重長期穩定獲取回報,這與很多機構的投資風格不太一樣。
“但是,它作為一個資管機構,應該平等對待所有資金。比如,泰康人壽與一家商業銀行都給我資金,那我必須同等對待。但是同等對待并不一定說投資回報是一樣的。為什么呢?因為它的資金性質不一樣,制定的投資策略就不一樣。”段國圣認為,在大資管新規出臺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雖然保險資管出身保險系,但只要有很強的投資能力,在管好母公司資產基礎上,完全可以開拓第三方委托業務。
那么,保險資管拓展業務領域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投資能力,即主動管理能力。“比如說,你是不是有很強的股票、債券投資能力;在項目投資里面,你是不是能尋找到優質的債權資產;你是不是能尋找到好的非上市企業。”
其次,風控能力。“你歷史上出過事沒有?在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你是不是比別人波動少?”段國圣解釋道,控制最大回撤與風險管理能力至關重要。
最后,穩定的資金來源。“泰康資產之所以發展到今天,如果沒有泰康人壽這些年穩定的保費流入,則培養不出現在的投資管理能力。設想我們一出生的時候,一分錢都沒有,我到處去募錢,只要是見了錢我就要,這樣它就會扭曲你的投資理念。”段國圣認為,保險公司就是保險資管的根據地,它們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
保險資管計劃是一種產品形態 與長線險資有天然聯系
眾所周知,從負債端來看,保險資金一般周期更長。在資產端,除了通過直接投資公開金融工具外,也通過債權、股權投資計劃等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起設立的產品,直接對接實體經濟。這些投資計劃就是人民銀行所指的保險資管計劃。但資管新規中,通道與非標成為重點圍剿對象。作為非標中的一類,保險資管計劃受新規的影響較小。
段國圣介紹,由于原保監會有20%的監管紅線,因此保險資管的整體杠桿并不太高。一些保險資管計劃確實承擔了通道角色,但體量較小,占比較低,因為通常回報也不高,與信托計劃、其他資管計劃相比優勢也不明顯。另一方面,保險資管計劃的交易結構總體比較簡單,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和不動產領域中的高信用等級項目,募集資金的來源也主要是保險、企業年金和銀行等機構投資者,較少存在多層嵌套問題,也幾乎不存在期限錯配、資金池等問題。
“保險資管計劃實質上是相當于一種私募債,它是一種產品形式,實質是開展項目投資,實現產融結合。”段國圣解釋道,保險資金作為長期資金,投資回報要求穩定,需要長期穩定的資產與之匹配。國內金融市場中長期穩定收益類資產較少,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通過主動發起設立中長期限、收益穩定的資產管理計劃滿足配置需求,也直接向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縮短融資鏈條。
段國圣表示,由于保險資金特性,其實十分適合開展項目投資。具體到產業,則主要以基礎設施為主,例如高速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地鐵等。
“你想一想,比如一條高速鐵路、一座橋梁,這些東西它的投資回報不高,但是它很穩定,追逐于短期回報的錢是不可能投到該領域的,這些領域從天然的屬性上,就應該是保險資金投的對象,而且它主要的投資者就應該是保險公司。”段國圣分析指出,保險資金與項目投資應該是天生的“好搭檔”。
保險系資管彎道超車須抓住三大機遇 未來20年中國將誕生最優秀資管機構
早在2017年,段國圣就曾撰文指出,保險系資管機構在全球最大資管機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球前20、50大資管機構中,分別有4家、13家保險系資管公司,中國最大的保險資管機構大約可排在全球第50位。這意味著,國內保險資管機構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那么,保險資管機構彎道超車的機會在哪里?
“能夠抓住一個歷史的機遇,你的規模就起來了。”在憧憬保險資管的未來藍圖時,段國圣神情激動。他認為,中國未來有三大重要機會。
第一,養老金市場。廣義的養老金市場包括各種類型的養老基金及養老儲備基金,既有目前已經開展市場化投資運作的社保基金、基本養老、企業年金,也包括具有很大潛力但尚未開展市場化投資管理的個人年金和職業年金市場。個人年金市場,包括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s,即中國版的個人養老金賬戶體系)和稅延養老保險。自今年5月起,部分地區試點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不要小看這個事情,盡管現在每個老百姓,或許一年只有12000元錢。但中國至少幾千萬人是工薪階層,未來空間很大。”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近日透露,從2014年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已經有2000萬人建立了職業年金。2017年,有10萬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領取了大約14億的職業年金待遇。段國圣認為,“國家在推職業年金,這對保險系資產管理機構而言是很重要的機會,可以借助在企業年金市場上形成的優勢和經驗,爭取較大的市場份額,會給保險系資管機構帶來穩定可觀的現金流。”
第二,商業銀行的幾十萬億理財市場。據央行數據,截至2017年末,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為22.2萬億元。過去,銀行理財憑借隱性剛兌和預期收益率急劇擴容,成為大資管行業中的絕對霸主。由于銀行理財的委外管理規模相當可觀,使其成為其他各類資產管理機構的主要資金來源,可以左右資產管理市場的競爭格局。
“現在由于資管新規落地,要使銀行理財的預期型向凈值型轉化。”在段國圣看來,銀行理財轉型之際就是行業重新洗牌之際,能否搶到眼前的大蛋糕,須各憑本事。“無論是銀行,還是我們保險資管機構或者是基金公司,誰能夠提供相適應的產品跟它去對接,率先解決銀行理財凈值化之后的適度收益、較低波動的投資管理問題,誰就能把這一塊利益抓住了。”
第三,高凈值客戶。隨著中國富裕客戶的持續增長,高凈值客戶財富管理市場的巨大潛力將逐步釋放。傳統上,高凈值客戶的財富管理主要通過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信托機構的財富管理中心和財富管理機構提供的代銷產品來實現。在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財富傳承的大背景下,高凈值客戶對財富管理的需求升級,需要更多的解決方案類服務。在這一市場中,銀行有著先天的網絡和賬戶服務優勢,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可以通過選擇差異化的道路或者合作等方式來尋找機遇。
段國圣認為,資管新規落地,統一起跑線,實際上是給大家創造了公平競爭的機會。不管是保險系、銀行系、證券系,或是公募、信托,甚至互聯網資管機構,群雄逐鹿,各憑本事。競爭的加劇,會促使整個大資管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不管最終誰能笑傲江湖,有一點段國圣深信不疑,“中國十年或二十年以后,一定有世界上最優秀和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誕生。”
來源:新浪財經《《波特菲勒30人》
作者: 新浪財經 徐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