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評中國500強到創世界500強
多年前,“92派”中國企業家的代表,嘉德拍賣、宅急送和泰康保險三家企業的創始人陳東升說,“未來我的墓志銘就是,從評中國500強企業到做世界500強企業”。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泰康保險集團名列第489位。世界500強的排名依據是上一年度的營業收入,陳東升生于1957年,泰康保險集團剛好在他60歲時達到了躋身世界500強的條件。
陳東升出生于湖北天門,從小愛學習,小學時裝過收音機。高一讀了《馬克思傳》,從《參考消息》《光明日報》《文匯報》上做了大量剪報,從此對社會科學情有獨鐘,晚上經常讀到12點;高中畢業,在縣微生物試驗站當技術工人,到農村幫農民治棉鈴蟲,手里常常拿著收音機聽新聞,晚上就在煤油燈下讀《人民日報》。恢復高考后,他考了三次大學,1979年考上武漢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后分配到北京,在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際貿易研究所工作,幾年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因學術表現突出,調到《管理世界》雜志任副總編。
陳東升從一個知識分子型的機關干部向市場化、商業化的轉型,始于1988年,他想到了一個點子,就是模仿美國《財富》的500強評選,做中國500家最大企業評價。“美國火的中國一定火”,“創新就是率先模仿”,“照著世界最好的葫蘆畫瓢”,這是陳東升后來馳騁商界的方法論之一。1988年的這個嘗試,算是個開端。
《財富》雜志是1929年由亨利·盧斯創辦的。1955年,在編輯埃德加·史密斯建議下,《財富》對美國500家最大工業公司進行排名,次年對非工業類公司排名,1983年對美國服務業排名,1990年對世界500家最大工業公司和500家最大服務業公司排名。1992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進入世界500大服務企業。1995年,《財富》打破工業和服務業界限,推出統一的世界500強,中國有3家公司入選,分別是中糧集團、香港怡和集團和臺灣電力集團。
1988年陳東升想評中國500大的時候,中國的國有企業基本是按照蘇聯的會計體系,評一級企業、二級企業。陳東升代表編輯部向雜志社申請3800元啟動經費,領導說不行,陳東升說,我們先借,未來成倍還雜志社。1988年評了100強,1989年評了500強,由于這是第一次按國際慣例對企業進行評價,《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報。編輯部后來組織編撰500家大企業的圖書,給入選企業發函,買書的交450元,登廣告的交4500元,給雜志社真的掙了不少錢。
上世紀80年代,像陳東升這樣的知識分子,有的想科技興國,有的想教育興國,有的想實業興國。當陳東升從企業評選中發現一個國家的經濟地位和擁有的世界500強數量相關時,他不再滿足于只做研究和評價工作了,他要到商海中遨游。這一游,如蛟龍出海,先后創出了嘉德拍賣(1993)、宅急送(1994)、泰康保險(1996)三個品牌。
人生歸零進入新時代
彈指30年。陳東升受到波普藝術創始人安迪·沃霍爾的啟發。沃霍爾每年把自己用過的最重要的東西,如日記、筆、日常用品、避孕套等等,丟進一個盒子封存起來,封存30年就成了當代藝術。
2017年,陳東升編了一個畫冊,等于把生命的前60年丟到了盒子里。他對同事和朋友們說,“我今年是零歲,人生開啟了一個新征程,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陳東升所說的“為人民服務”,是泰康的醫療和養老事業。他說:“做金融賺了很多錢,走到哪說有萬億資產,很牛氣,但這都是過去,只有把醫療養老等大健康做好,讓我們每一個人優雅地老去,讓每一個人富足而退,才是我未來的人生目標。”
泰康進入世界500強之時,是陳東升把自己歸零、邁入新時代之日。
回顧改革開放40年,陳東升認為,一個國家要繁榮,就要永遠延續企業家精神,讓一波一波、一浪一浪創業創新的企業家登上經濟大舞臺。今天中國的市場經濟正在進入成熟期——市場是開放的,資本體系和創業環境是逐步成熟的,所謂跑馬圈地、官商勾結、原罪的時代過去了;新時代是有秩序的時代,專業的時代,持續創新的時代。如果想做偉大的企業,百年老字號的企業,必須將“專注”做成品牌,堅持專業理想主義,批判摒棄機會主義。
“商人是做交易的,企業家是做市場的。商業理想主義與機會主義的區別,就是企業家和商人的區別。做企業就像農夫,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精耕細作,每一年有一年的規劃,然后長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專業化耕作,綜合各種資源,通過改善技術和產品來獲得收獲。好企業一定是堅持專業化、市場化、規范化道路的企業,是堅持創新和效率驅動的企業,是堅持為社會提供正能量的企業。”陳東升如是說。
創業人生的四個鏡頭
假如時空穿越,陳東升的創業人生可以定格為這樣幾個鏡頭。
第一個鏡頭:1991年初夏的一天,北京南城馬路邊的路燈下,他下決心辦一個拍賣行。在鄧小平視察南方講話影響下,陳東升一心想下海創業,但項目一直沒定。評中國企業500強時他走訪過很多國企,在重慶鋼鐵廠發現蒸汽機是慈禧太后時代的,就想建一個中國工業博物館,但后來沒辦成。這天同事給他看《羊城晚報》刊登的一篇小評論,說中國五千年文明有燦爛的文化遺存,但沒有一個像樣的藝術品拍賣行。他聯想到《新聞聯播》曾介紹過國際知名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梵高的《向日葵》拍了幾千萬美元,覺得那是個很有品位的地方,就動念了。1993年5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立,創業初期從包裝袋、價格表、目錄屏、專家系統和信用系統,一一模仿蘇富比。
第二個鏡頭:2016年7月27日,美國證監會資料顯示,截至7月26日,泰康人壽持有的蘇富比股份數目達到791.87萬股,持股量約為13.52%,成為蘇富比第一大股東。蘇富比是世界第一家拍賣行,1744年誕生于倫敦一個叫“科芬園”的果菜花卉市場,起源和書相關。當時一個叫薩繆爾·貝克的書商在此舉行了10天書籍拍賣會,白天瀏覽,傍晚拍賣官主持叫價,數百本書籍易主,總成交額為876英鎊。
第三個鏡頭:1990年,陳東升隨中國青年代表團一行50人到日本考察,看到東京街頭到處掛著“住友生命”、“海上火災”的牌子,就問在日本研修的同事魏加寧,得知“生命”是“人壽保險”的意思。看到東京最高的摩天大樓都是保險公司的大樓,他第一次知道保險業可以做這么大,就在心底埋下了創辦一家人壽保險公司的種子。回國后,陳東升到王府井書店,買了所有書名帶有“保險”的書籍開始學習。1992年12月,在出差間隙,他在上海新錦江大酒店的房間里寫下了“關于成立‘四方保險公司’的設想”,開始了籌建人壽保險公司的漫長旅程。近四年時間,申請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商業銀行的人很多,只有他一直等著保險牌照。一直到1996年拿到牌照,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今天,泰康已經發展成涵蓋保險、資管、醫養三大核心業務,累計服務2.25億客戶的大型保險金融服務集團。截至2017年底,管理資產超過1.2萬億元,凈資產超過600億,稅后利潤為113億,簡稱“萬億資產、千億保費、百億利潤”。值得一提的是,泰康的專業化投資能力在業內有口皆碑。行業近十年的年化投資收益率約在5%-6%,泰康為8%-9%。2007-2017年泰康一般賬戶年均投資收益率為8.26%,2017年泰康創新動力型投連賬戶收益率為30.08%。
第四個鏡頭:2009年,陳東升和泰康人壽董事會成員到美國費城附近的萬柳(Willow Valley)養老社區考察,看到了大型的運動中心、 文化中心、歌劇院和齊全的醫療康復設備,既有別墅也有單間公寓。他和一個在跑步機上健身的老頭交流,一問已經95歲了。他進到一個練功房,一群老太太花枝招展、涂脂抹粉地在練平衡,練穩定性,一問,有個老太太說84歲了。他還看到一個百歲老太太戴著“二戰”時的護士帽,重溫青春時光,開懷大笑。他被這些老人對待生命的態度震撼了。“我們中國老年人基本上都是為了后代,我們說讓老人吃一點,老人說留給孫子,讓老人穿一點,也說留給孫子。我們一定要改變他們這種生活方式,把人壽保險和養老社區相結合。”
2009年,保監會批準泰康人壽作為保險業第一個養老社區投資試點。泰康開始有步驟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建設包含康復醫院在內的養老社區。客戶購買“幸福有約終身養老計劃”(起價為200萬元,分10年繳清)之后,可以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獲得入住養老社區的資格,產品到期后按年返還養老金直至身故,用于補充養老支出。在社區養老時,每個月繳納服務費用。目前,“幸福有約”熱銷,北京燕園、上海申園、廣州粵園、成都蜀園已先后投入運營,未來幾年還將有十幾個養老社區啟用。泰康的商業模式是,一方面通過保費投資獲得一到兩個百分點的正回報,另一方面,雖然養老社區投資巨大,回報周期長,但有規模效應和高入住率后,通過服務也可以實現微利。陳東升算過一筆賬:如果客戶入住率相對穩定,達到90%以上,入住期限在8-10年,等于一次性銷售了10年的期繳保險產品,對泰康未來的現金流是一個很好的支撐。
陳東升說,剛做拍賣和保險的時候,再有夢想,都想不到能做到今天的規模,有這么多創新。“你買我的保險,我用壽險資金建設養老社區,全國連鎖,你老了以后在這里養老就醫,形成閉環。我們的醫生幫你看病,大概比外邊的醫院便宜20%,所以閉環一定給客戶帶來最高價值。整個模式叫‘醫養康寧全國化,發達地區網絡化’。什么是醫養康寧?就是醫療體系、養老體系、康復體系、終極關懷(紀念園)體系四位一體,這個模式現在全世界還沒有。所以現實比夢想精彩的多,偉大的多。”
成功在于你怎么對待這個時代
陳東升的成功,究竟靠什么?小富由儉,大富由天。用他的話,最重要的因素是時代好、機會好、命運好。
“時代好,是身處飛速發展、創造奇跡的改革開放偉大年代;命運好,是選擇了人壽保險這個充滿活力和人文關懷的朝陽產業;機會好,是共同的信念讓大家走在一起,上下同欲,從不折騰,目標純正,心無旁騖。”
觀察陳東升創業發展史,和時代高度同頻合拍。
1992年,《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和《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出臺,之前只有國有企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個體工商戶幾種類型,這兩個文件大大拓寬了創業者的視野。想創業,無資本,可以去募集資金,尋找投資者。嘉德和泰康都是在這個背景下醞釀的。
1995年10月1日,《保險法》頒布,次年泰康成立,而此前光等牌照就是4年。
2000年,為迎接入世后的競爭挑戰,保監會對于保險企業的分公司申請給予大力支持。泰康1996年開業,1998年成立了兩家分公司,而2000年上半年就有3家分公司開業,下半年又有5家分公司獲準籌備。短短三年開了21家分公司,迅速完成了全國布局。陳東升算過賬,那三年建機構的開辦費一筆筆攤銷大概是3.8億元,今天100億都建不了這些機構。
2006年,保險業迎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十條”)的政策甘霖,加上股市進入牛市,用陳東升的話,“這像是改革開放30年給人民的一份大禮”,泰康加速發展,在股市上所獲甚豐,股市到達6000點后又大力減倉鎖定成果。糧草充足,接下來三年大力推進縣域保險,把市場做深。
2009年,養老社區試點花落泰康,可以用保險的長期資金投資長線項目,深耕壽險產業鏈。“活力養老、高端醫療、卓越理財、終極關懷”的四位一體商業模式,養老、健康、財富的三大閉環,由此得以真正啟動,大健康產業生態體系模樣初具。
怎么什么機會都給陳東升抓著了?他是不是有什么特殊背景?
陳東升在武漢大學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又曾在國家部委工作,這些經歷積累了人脈資源、熟諳政策動向的能力和不凡的商業遠見。他在《管理世界》策劃的“中國500家大企業評價”和“中國工業40年成就展”,也為他積累了聲名,認識了一大批企業。所以嘉德拍賣募資時,一個星期就找到了十幾個股東,募齊了2000萬元。他的大學師兄盧建、田源,都幫了不少忙。后來籌備泰康保險,和他一起創業的也有當時在央行工作的專業人士。
不過,陳東升一向堅持的原則是,懂政策而不搞政策尋租,有關系而不靠關系辦事。相反,他一直和各種關系保持距離。靠山變冰山、火山,這樣的教訓太多了。他的價值觀是“三化三不”,即專業化、市場化、規范化,不偷、不搶、不爭。
不偷,就是不偷國家的錢,不偷股東的錢。泰康成立之初,國企投資了1.8億元,20年后在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變現了124億元,加上分紅有70倍收益;不搶,就是不做惡意收購;不爭就是不爭一時,不爭一城一池,爭長久、爭戰略、爭思想、爭未來。
陳東升不爭而爭,始終靠眼光和布局的優勢,跨入發展快車道。他曾坦率地說過“92派企業家”的特征是“用計劃經濟的余威搶占市場經濟的灘頭”,“余威是說你在機關,熟悉這個體制,但也只有那么一點威力了,比如《管理世界》是發展研究中心的一個雜志,沒有什么公權力,也不可能用它去尋租。創業主要是靠眼光,靠創意,孜孜不倦去找人游說,拿到牌照,目的是搶占市場經濟灘頭,靠市場證明你的存在價值。”
每一個時代都有機遇與挑戰、矛盾和問題。陳東升一直研究經濟,對中國存在的問題很清楚,但他更相信中國的機會和國運。他的口頭禪是“看好中國200年”。不少經濟學者對于政府干預經濟都持批評態度,但陳東升始終堅持,政府主導經濟的實質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企業家精神的泛社會化”,書記像董事長、市長像總經理,主流是積極的、正向的。在政府主導下,國資、外資、民資三股力量一起發揮作用,這是中國獨特的道路。
2013年初,泰康的重要股東美國高盛集團的董事長貝蘭克梵和陳東升交流,他說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1世紀一定是中國的世紀。從20世紀至今,美國經歷了1930年代的大蕭條、1972年石油危機以及其后的10年滯脹,再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經歷了這么多危機但一直在學習、在發展。中國的步伐完全可以放緩一點,遇到挫折和挑戰并沒有什么。
陳東升說,看中國要看大趨勢,十億人的發財夢想都被激發出來的時候,想不發展都難。陳東升看好中國,更看好中國中產人群的崛起。他說:“貧窮的時候沒有財力買保險,特別富裕的人,他的財富就是他的保險,所以中產人群才是保險行業的基石。我們就是圍繞中產人群做生意,中國經濟三四十年的高成長,形成了龐大的中產人群,他們是我們保險業的最愛,只有對他們來說保險才是必需品。‘一張保單保全家’,‘現代社會三大件,買車、買房、買保險’,‘從搖籃到天堂,一張保單一輩子的幸福’,‘讓保險更安心、更便捷、更實惠,讓人們更健康、更長壽、更富足’。我們一直都在弘揚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把虛擬的金融和現實的養老、醫療對接起來,創造出新模式。我們最大的風口、永遠的風口就是伴隨中產人群一起成長,為日益增長的中產人群及家庭提供全方位健康和財富的管理與服務。”
看好中國200年,看好中產幾億人,這就是泰康“長坡、寬道、厚雪”商業模式的前提。泰康有句話說,“活著我們為您服務,進天堂我們為您站崗”。陳東升喜歡看巴菲特的《滾雪球》,長長的坡、寬寬的道、厚厚的雪,才能滾世界最大的雪球。“從搖籃到天堂”是最長的坡,養老、醫療、理財和終極關懷是寬寬的道,中高端客戶就是最厚的雪。因為是人就離不開養老、醫療、投資,只要能控制好風險,就是世界最好的商業模式。
這就是陳東升“大富由天”的道理。
成功在于慎終如始的堅持
看好時代、看對大勢、看準市場,這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陳東升說,“理想和現實間隔著一道萬里長城”,“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點點做”,“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不是溫室中的幼苗”,理想要變成現實并不容易。
嘉德拍賣1993年5月18日開張,到1994年3月27日第一次拍賣,差不多一年顆粒無收。陳東升回憶說:“別人是身上冒汗,我是心在冒冷汗,胸疼、緊張透不過氣。后來員工告訴我,每天上班進辦公室看見我笑,他們才敢笑,如果我陰著臉,他們就不敢抬頭。我自己沒本事,就使勁怪員工,好像周扒皮一樣,拿著鞭子抽他們:‘出去干活兒,出去干活兒!’當時文物店看待我們就如同洪水猛獸,知道搶飯碗的來了,說我們賣古董是賣老祖宗!企業的前途都變得飄搖起來,花了很多力氣去做政府公關。直到后來《拍賣法》出臺,形勢才穩定下來。”第一次拍賣成功了,但一半以上的拍品都是被同學拍走的,拍了1400萬元,提走20%的傭金,扣掉一年房租、工資、差旅費,賺了幾十萬。“驚險的一跳”總算跳了過去了,當晚陳東升擺酒酬謝朋友,喝醉后在沙發上坐了一夜。
所以泰康的成功,既是時代的產物,更是自身點點滴滴奮斗的結果。市場對泰康沒有特別的恩賜,只有靠專業化、市場化、規范化才能活下去,走出來。
該抓機遇的時候,陳東升重視速度。“20多個分公司用三年時間干完,如果讓外資公司看就是瘋子,是風險之風險。但為什么外資保險在中國沒有做大?因為它們來自成熟市場,不知道中國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新興市場有什么特色,該用什么打法,它們只是強調風控和按部就班。而泰康是因時而生、因市而興、因勢而變,抓住每一個戰略機遇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該穩健經營的時候,陳東升重視效率。他一直強調泰康要做資本節約型公司,因為資本是有成本的,資本的效率最終要由經營來決定。如果經營帶來的資本回報增長的速度低于準備金負債增長的速度,就會導致償付能力越來越不足,會陷入惡性循環。所以效率就是生命,而資本就是剛性約束。早在上世紀90年代,泰康就明確核保核賠委員會總管死差和風險控制,投資委員會管理利差,預算委員會解決費差,自創立起泰康是保險業極少的沒有讓股東不斷注資、沒有稀釋股東的公司,從未出現償付能力不足。泰康有不少物業,但直到今天資產仍然按照原值計算,如此保守的財務政策是為了給將來留出余地。
該積極突破的時候,陳東升不乏創新。早期創新靠快速模仿,營銷體制學習東南亞和中國臺灣、香港,借鑒國泰模式、安泰模式、南山模式及友邦模式;信息技術、精算、管理、財務和投資管理學習歐美,提倡向世界上一流的跨國企業學習。越往后,自主的創新越多,比如在保險業第一個發次級債,第一個使用內含價值標準,第一個百分百電話回訪,第一個做醫養。
在我看來,和許多世界優秀企業一樣,泰康的成功,最終離不開文化和機制。
泰康的文化是專業、正氣的文化。專業就是“不管做什么,都把它做出花”,做深做透做精;正氣就是不許拉幫結派,不許給上級送禮,不許鉆營、溜須拍馬,泰康不是烏托邦,但更不是極其現實的唯利主義。
泰康的機制,最根本的是治理結構。治理結構是決定一個企業能走多遠的基因。陳東升是泰康和嘉德的創始人,也是大股東。創始人、大股東、創新者、CEO,這四種角色集于一身,體現出最具活力的企業家精神。陳東升說:“巴菲特今年87歲了,60年親歷在第一線。不親歷親為只管戰略,是錯的,離開現實的經營實體,你就沒有發言權,戰略會錯,想法會不接地氣。”
1983年從武漢大學畢業時,陳東升和一個同學來到珞珈山頂,花了半天時間在一塊石頭上刻下了一個大大的“始”字,這個字到今天依然存留在那里,雖然抹去了一些棱角。
初心不改的陳東升,慎終如始的陳東升,通過以泰康為載體所進行的市場經濟實踐,為這個時代增添了一道雄渾壯美的旋律,也證明了,有理想、有知識、有專業追求、堅持走正道的新儒商,在這個時代前途無量。
來源:秦朔朋友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